泥鰍知識百科
來源:釣魚123 作者:秩名 發(fā)表時間:2010-09-07 01:27:00133
泥鰍概述
屬鯉形目,鰍科,花鰍亞科,泥鰍屬。英文名:Oriental weatherfish 。
體細長,前端稍圓,后端側(cè)扁。吻突出,眼??;口小,下位,呈馬蹄形。唇軟而發(fā)達,具有細皺紋和小突起。頭部無細鱗;體鱗極細小,;體表粘液豐富。背鰭無硬刺,起點在腹鰭起點上方稍前;尾鰭圓形,尾柄上、下方有窄扁的皮褶棱起。體灰黑,并雜有許多黑色小斑點,體色常因生活環(huán)境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泥鰍喜歡棲息于靜水的底層,常出沒于湖泊、池塘、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,對環(huán)境適應力強。泥鰍不僅能用鰓和皮膚呼吸,還具有特殊的腸呼吸功能;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、腐植質(zhì)等物質(zhì)腐爛,引起嚴重缺氧時,泥鰍也能躍出水面,或垂直上升到水面,用口直接吞入空氣,而由腸壁輔助呼吸,當它轉(zhuǎn)頭緩緩下潛時,廢氣則由肛門排出。每逢此時,整個水體中的泥鰍都上升至水面吸氣,此起彼伏,故西歐人對它有氣候魚之稱。冬季寒冷,水體干涸,泥鰍便鉆入泥土中,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膚不致干燥,并全靠腸呼吸維持生命。待翌年水漲,又出外活動。由于泥鰍忍耐低溶氧的能力遠遠高于一般魚類,故離水后存活時間較長。在干燥的桶里,全長4-5厘米的泥鰍幼魚能存活1小時,而全長12厘米的成魚可存活6小時,并且將它們放回水中仍能活動正常。泥鰍多在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、水生昆蟲、甲殼動物、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等,有時亦攝取水底腐植質(zhì)或泥渣。泥鰍2冬齡即發(fā)育成熟,每年4月開始繁殖(水溫 18℃),產(chǎn)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淺水草叢中,產(chǎn)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沒的旱草上面。孵出的仔魚,常分散生活,并不結成群體。
中藥知識
【別名】魚鰍
【來源】鰍科動物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(Cantor)的活體及粘液。四季可捕捉,洗凈即可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甘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補中益氣。用于急、慢性傳染性肝炎,水腫,皮膚瘙癢.
【用法用量】 2~3錢,每日3次,研粉服;或1~2兩燉湯服。
【摘錄】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【各家論述】
1.《滇南本草》:通血脈而大補陰分。
2.《醫(yī)學入門》:補中,止泄。
3.《綱目》:暖中益氣,醒酒,解消渴。
4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殺蟲。
5.《四川中藥志》:利小便,治皮膚瘙癢.
營養(yǎng)分析
泥鰍所含脂肪成分較低,膽固醇更少,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,且含一種類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,有利于人體抗血管衰老,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。泥鰍和豆腐同烹,具有很好的進補和食療功用;應用于消渴:泥鰍、鮮荷葉共煮湯食。
適宜人群
一般人群均可食用
特別適宜身體虛弱、脾胃虛寒、營養(yǎng)不良、小兒體虛盜汗者食用,有助于生長發(fā)育;同時適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、癌癥患者及放療化療后、急慢性肝炎及黃疸之人食用,尤其是急性黃疽型肝炎更適宜,可促進黃疽和轉(zhuǎn)氨酶下降;同時適宜陽痿、痔瘡、皮膚疥癬瘙癢之人食用。
食物相克
泥鰍不宜與狗肉同食;狗血與泥鰍相克:陰虛火盛者忌食;螃蟹與泥鰍相克:功能正好相反,不宜同吃;毛蟹與泥鰍相克:同食會引起中毒。
烹飪指導
泥鰍保鮮:買來的泥鰍,用清水漂一下,放在裝有少量水的塑料袋中,扎緊口,放在冰箱中冷凍,泥鰍長時間都不會死掉,只是呈冬眠狀態(tài);燒制時,取出泥鰍,倒在一個冷水盆內(nèi),待冰塊化凍時,泥鰍就會復活。
食療作用
泥鰍性平、味甘,入脾、肝經(jīng);
具有補中益氣、除濕退黃、益腎助陽、祛濕止瀉、暖脾胃、療痔、止虛汗之功效。
其他相關
泥鰍生命力頑強,民間認為吃它可以健身強體,近年報道它還有對癌癥有輔助治療的作用。
《潮湖簡易方》:治陽事不起.泥鰍煮食之。
《四川中藥志》: 利小便,治皮膚瘡癬,疥瘡發(fā)癢。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|免費注冊